學系顧問委員會
(任期: 1/7/2020 至 30/6/2023)
主席

鄭培凱教授
逢甲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2014-2020)
鄭培凱,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後。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台灣大學、新竹清華等校,1998年到香港城市大學創立中國文化中心,任中心主任,推展多元互動的中國文化教學。曾於2014至2020年擔任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2016年獲頒香港政府榮譽勛章。
鄭教授現兼任逢甲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團結香港基金學術顧問及集古學社社長。亦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顧問、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顧問、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中國文化客座教授及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員。
鄭教授著作所涉學術範圍甚廣,以中國文化史、明清文化、中國審美文化、經典翻譯及文化交流為主。著有《湯顯祖與晚明文化》、《湯顯祖:戲夢人生與文化求索》、《真理愈辯愈昏》、《高尚的快樂》、《樹倒猢猻散之後》、《游于藝:跨文化美食》、《在紐約看電影:電影與中國文化變遷》、《吹笛到天明》、《流觴曲水的感懷》、《茶道的開始–茶經》、《茶香與美食的記憶》、《茶餘酒後金瓶梅》、《行腳八方》、《迷死人的故事》、《雅言與俗語》、《品味的記憶》、《在乎山水之間》等;主編《九州學林》季刊、《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現狀與討論》、《文苑奇葩湯顯祖》、《裊晴絲吹來閒庭院》、《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 : 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陶瓷與中外貿易》、《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外銷瓷》、《逐波泛海:十六十七世紀中國陶瓷外銷與物質文明擴散》、《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 : 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陶瓷與中外貿易》、《茶飲天地寬:茶文化與茶具的審美境界》、《茶與中國文化:茶文化、茶科學、茶產業》、《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合編)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A Documentary Collection》(合編) 、《中國文化導讀》(合編)、《近代海外漢學名著譯叢(一百種)》等。
當然委員

程美寶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系主任
程美寶,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過去十多年在廣州任教於中山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文化史,已就相關課題發表了多種論文及著作。專著《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探討中國“地域文化”的塑造,如何與中國國家觀念從“天下”轉移到“國家”的過程並行不悖。近年致力於從聲、色、味幾個方面,探討華南的地域文化如何在16-20世紀跨地域的歷史過程中漸次成形。
校外委員

朱治夫博士
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先後於香港多所院校取得文學士、教育文憑、文科碩士、教育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於中學任教中國歷史科,並擔任科主任職務;亦曾於香港歷史博物館任職助理館長;並於大學出版部門負責課程及教學設計工作。2002年9月起於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工作,先後於中學校本課程發展組及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任職,現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的高級課程發展主任,負責人文學科的課程修訂及師資培訓工作。自2016年6月起,擔任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覽更新工程專家顧問委員會成員。

莫家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榮休教授
莫家良教授先後於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及哲學碩士學位,後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主修中國藝術史。曾受聘於香港大學藝術學系,1989年起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主講中國藝術史課程,包括書法史、繪畫史、藝術史學方法等。2002至2008年任研究院藝術學部主任,2008至2017年任藝術系系主任,現為榮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以來中國文人藝術,尤集中於宋代至民國時期書法,並兼及香港書法史及當代水墨藝術。除學術論文外,主要編著包括《北山汲古──中國繪畫》(2019)、《合璧聯珠──樂常在軒藏清代楹聯》(2007、2016)、《北山汲古──中國書法》(2014)、《香港書法年表1901-1950》(2009) 、《香港視覺藝術年鑑》(2000-2006)等。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藝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藝術博物館咨詢委員會委員,現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限公司董事局成員。

丁新豹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丁新豹博士,廣東梅州巿豐順縣人,生於廣州。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主修中國文學、歷史及美術考古,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博士在任內籌 建了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及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譽高級研究員、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名譽顧問、古 物諮詢委員會委員、衛奕信文物信託受託人委員會委員、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榮譽院土、香港教育學院榮譽院士、香港大學榮譽院 士,並擔任本港及內地多所文博機構的顧問或理事。

周建華博士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及總編輯
周建華,1971年生,浙江人,分別於浙江師範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中山大學獲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從事出版工作20餘年,歷任中山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總編輯,香港中華書局常務副總編輯,香港三聯書店總編輯;先後發表出版專業論文近20篇,獲得各類獎項或榮譽近30個。
校內委員

陳學然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
初中修讀工藝數理學科,但漸與志趣悖離,迨至中學畢業後即棄工從文。一頭栽進文史哲之思想世界,自此方感術業興趣相結合、性命學問相貫通。徜徉於書海,學然後知不足;置身於黌宇,教與學相長。近年之研究興趣主要以章太炎、顧頡剛、唐君毅、五四運動、聯省自治運動為中心,由此展開對清末民初學術史與思想史的探討;同時也關注1920年代以來「北學南移」的現象,探尋香港學術文化之形成與再生展等問題,新著《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是這一構想的初步嘗試。[本書獲得2015年「香港書獎」(由香港電台、香港出版總會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
李怡文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李怡文博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的助理教授。她於美國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且她的博士論文榮獲Arthur and Mary Wright最佳非西方史學論文獎(2017)。她的研究興趣包括東亞海域史、物質文化史、以及佛教寺院經濟史。她的第一本專著,Networks of Faith and Profit: Monks, Merchan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839 - 1403,將於2023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發行。李怡文博士現在正在開展另一項關於佛寺與工匠的研究。她同時也是德國馬克普朗克科技史研究所“Ability and Authority”這一工作小組的成員。李怡文博士分別于2008及2011年在北京大學取得史學學士、史學碩士學位。2014-15年,她在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資助下在京都大學人文研訪學。

馬家輝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在香港出生, 成長, 中學畢業後, 赴台升學, 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取得理學院學士學位, 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碩士, 取得社會科學碩士學位, 再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陌地生校區, 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曾任台灣華商廣告公司文案創意、香港<明報>副總編輯等職。散文創作多次入選兩岸三地的文學作品年度選集, 散文集<小妹>獲票選為香港中學生2014年好書龍虎榜第一名作品。 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社會學、文化研究、社會學調查方法等。目前兼任香港城市大學校友樂禮堂舍監。
(按英文姓氏首字母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