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專家、學者與中學資深教師的分享,認識中國的抗戰史與香港在救國大潮中的角色。讓我們一起銘記歷史、珍視和平。
日期: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
時間:09:30 - 18:00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葉傑全樓4樓郭燦耀伉儷會議廳 (開幕禮暨主題演講加設ZOOM線上直播)
公開報名方法:請於5月12日前按此報名,確認電郵將於5月14日前發出。
中小學教師報名方法:請留意香港教育局教師培訓行事曆 Training Calendar System (CGCDI020251138)
大會程序
主禮嘉賓:
施俊輝博士,JP. (教育局副局長)
李振聲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首席及常務副校長)
陳志豪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 (社區聯繫及協作) )
主持:
程美寶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主題演講:中國主戰場抗戰史 (同步ZOOM線上直播)
滇西抗戰:抗戰史被遺忘的重要一頁
丁新豹教授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
在中國抗日戰爭中,長沙會戰、台兒莊戰役、淞滬會戰,歷史書上均有詳細記述,大家不會感到陌生;然而,有一場發生在我國西南毗連緬甸的戰爭,歷時三年零三月,中國投入兵力四十萬,傷亡接近二十萬;論規模及重要性不亞於在中原的戰役,而且,更是與英美聯合一起抵抗日本侵略,最後更全殲日軍,今天談談一向被忽略的滇緬戰役。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
汪朝光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
認識與反思中國抗戰,需要有全球視野。抗戰不僅是中日之間的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出發,我們需要知曉,戰前的世界形勢和國際關係,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解體,以及中日兩國的內部變化;我們也需要知曉,世界如何分裂為同盟國與軸心國兩大陣營,中日兩國的不同對應,中國戰場為何成為東方主戰場;我們更需要知曉,中國抗戰做對了什麼(堅定抵抗法西斯侵略擴張、支持世界反殖運動、站在歷史正確一邊),收穫了什麼(廢除不平等條約體系,收回東北和臺灣、重新確立大國地位),從而使抗戰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樞紐。
專題講座 (分題一):香港對抗戰的貢獻及淪陷歲月
日軍侵佔華南與香港 (1937-1941)
高添強先生 (香港歷史研究者)
自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的半年間,華北、華東先後燃起了激烈的戰火,日艦亦開始封鎖華南海岸。這段時期,廣東及香港各界亦積極展開各種活動以支援抗戰,經香港通道運入內地的物資遍及華中、華東沿海和西南地區,對抗戰產生舉足輕重甚至決定性的影響;沒有這些物資,抗日戰爭將會異常艱鉅,一些戰線更可能崩潰。為切斷這條抗日的補給線,日軍於1938年10月發動「廣東作戰」侵佔華南,以圖阻止走私軍火和物資輸入內地,自此香港的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受到巨大的衝撃,社會出現劇烈動盪,戰爭已再不是遙遠的新聞故事。
1941至1945年間香港的淪陷歲月
陳學然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1941年12月8日,日軍空襲香港,僅18天便佔領香港全境。淪陷時期的香港,社會失序,搶劫成風。日軍實施野蠻統治,燒殺淫掠,經濟崩潰,軍票政策更使港幣大幅貶值。數年裏,香港物價飛漲,糧食短缺,市民靠雜糧、樹皮充饑,餓死慘案頻頻發生,甚至出現人吃人慘象。日軍為削減香港人口,執行歸鄉政策,把近百萬人口遣送返鄉,途中死傷枕藉,慘不忍睹。至1945 年日軍投降為止,香港人口驟降至 60 萬。日據三年零八個月,香港經濟崩潰、社會動蕩不安,日軍為香港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傷記憶。
專題講座 (分題二):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的角色及貢獻
讀史論戰:對於抗日戰爭的宏觀比較和觀察
卜永堅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本報告從全球史的角度來思考抗日戰爭,就以下三方面提出宏觀比較和觀察,希望增進對於抗日戰爭的認識。
軍事方面,例如軍力、戰略等。軍力方面,本講座比較戰前中日兩國軍備、訓練等,並以二戰期間法國與納粹德國、蘇聯與納粹德國的軍力數據作為比較。戰略方面,本講座分析中日宏觀戰略得失。
政治方面,例如抵抗、合作、外交等。抵抗方面,中國的蔣介石,猶如法國的戴高樂,矢志不渝、堅決抵抗侵略,最終贏得勝利。合作方面,侵略者往往扶植傀儡政權來維持其統治,正如納粹德國在法國扶植維希政權一樣,日本在中國也扶植汪精衛政權,這些傀儡政權無一例外隨著侵略者的敗亡而灰飛煙滅並遭到清算。外交方面,正如歐洲列國綏靖政策導致納粹德國崛興一樣,國際政治未能遏止日本的侵華野心;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軍國主義日本組成的軸心國同盟,對於三國的軍事並無明顯幫助。但是,中國1941年12月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則對於中國的抗日戰爭帶來重大的好處。
經濟方面,例如金融、工業等。金融方面,中日兩國兵戎相見的同時,也在打一場金融「貨幣戰爭」;工業方面,中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憑藉《租借法案》得到美國這座「民主兵工廠(Arsenal of Democracy)」的大力支援,但中國自身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能力,也是致勝關鍵。日本的工業化程度雖遠超中國,但窮兵黷武,不自量力,終於敗亡。
從海空戰角度看華南抗戰
鄺智文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本文從海空戰角度討論華南戰場在抗日戰爭(1937-1945)和太平洋戰爭(1941-1945)中的戰略角色,並分析各方在華南的地面和海空行動的籌劃、執行,及成敗等過程。自抗日戰爭爆發以來,華南不但是地面戰場,亦是連接亞太其他地區的海空戰場。即使華南不常有大規模地面戰鬥,但中國和盟國在華南的抵抗和海空部署對擊敗日本均有重要意義。在戰爭期間,交戰各方均曾嘗試於華南以及鄰近海域部署使用各種海空兵力,以求達成更大的戰略目標。由於戰略規劃、同盟合作、軍種協調、兵力投入、作戰部署,以至科技和戰術等原因,各方在華南和周邊海域的海空和地面戰略有不同程度的成功。
教學示例分享:中國與國際秩序的塑造:以顧維鈞及張彭春為例
蔡耀倫老師 (協恩中學)
為了強化初中同學對於二十世紀國際秩序塑造過程的認識,並延伸他們對於中國在這個塑造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本教學示例期望透過介紹顧維鈞在巴黎和會就維護山東主權的努力和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促使英、美兩國放棄治外法權的努力,以及張彭春出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並在參與制訂《聯合國人權宣言》過程中如何平衡不同的價值觀,讓同學了解到中國在建立當今國際秩序時所作出的貢獻。
基於實際教學上的經驗,本分享亦會探討如何從兩人的事例中進一步讓同學深入理解中國在二十世紀初期不同歷史重要事件中如何與世界互動的可能性。
是次研討會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與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合辦
查詢: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電話:3442 2054
電郵:cah@cit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