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浸大雙校藝術史系列講座4:流動中的中國繪畫:敘述與複製

日期: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時間:19:00-21:00
舉辦形式:香港城市大學楊建文學術樓5樓B5-307室現場ZOOM網上同步進行
語言:普通話

講者: 
曹蓉博士  (上海博物館 書畫研究部(副研究館員))
陳冠男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中國書畫主任(副研究員))

評議: 
陳韻如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副教授)

主持人:
王廉明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
汪一舟女士 (香港浸會大學助理研究教授)

報名方法:
請在2024年2月26日或以前,到以下鏈接登記。成功登記之人士,將會於2024年2月27日或之前收到確認電郵。

已截止登記

歡迎各界人士參加!


講座內容

遊移的“小傳”:《圖繪寶鑒》及其續作書寫  (主講:曹蓉) 
Moving “Mini-Biographies”: The Writing of Tuhui Baojian and its Sequels by CAO Rong

畫人小傳自傳記的傳統中誕生,具備傳體的基本屬性,專注畫家,偏重人事,而篇幅短小。作為一種大體量、長持續的書寫類型,它普遍存在於畫品、畫史等傳統文獻當中,構成古代藝術寫作的重要內容,關乎繪畫鑒賞、評論的方式,還介入創作本身。稍晚,當它散入畫法、畫譜等其他書類,牽動整個藝術寫作系統的變化,也調整人們認知藝術、交流認知的方式。本文關心這一文類的寫作,選取元夏文彥《圖繪寶鑒》為主要研究對象,其書排列歷代畫家小傳連為畫史,當中包含的“古代”(吳晉至宋金)部分,由於引據前人文獻甚夥,足以追溯其寫作過程;所述“當代”(元朝)部分,由於改易自碑誌、專著、別集、筆記等,可供推量作者的史料觀念、寫作習慣及思考方式,是難得清晰的多層次文本。以此為切口,我們得以探究每一層次中的作者及其身後的世界。

講者簡介
曹蓉,現供職於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元明時期繪畫史及鑒藏史的研究。她於2019年獲得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史博士學位,近年來關心美術史中的畫稿問題。


潘畫王題:清代中期繪畫及複本的一項個案研究 (主講:陳冠男) 
Pan Gongshou’s (1741-1794) Paintings with Wang Wenzhi’s (1730-1802) Inscriptions: A Case Study of Paintings and Their Copies in the Mid-Qing Period by CHAN Kwun Nam Phil

臨摹古人是學習中國繪畫的必經之途,除了得以鍛練技法,深入傳統,亦可與古代大師建立聯繫,創變風格。然而,這種觀念發展到清中期已出現轉變,潘恭壽(1741-1794)與王文治(1730-1802)的合作頗為有趣。潘、王二人屬京江重要書畫家,亦師亦友超逾二十五載,常是潘氏作畫,王氏題跋,世稱「潘畫王題」。潘畫王題中有部分是臨摹古人之作,然其目的非是造假,反是視為文人娛樂戲作與交往應酬,並視此為保存古代作品的方法。本講座探討潘畫王題中這類作是如何應運而生,原因何在,及與鑒藏家的關係,以此增加對清中期繪畫複本的認識與研究。

講者簡介
陳冠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藝術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職中大文物館中國書畫主任(副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明清至現當代書畫。曾參與多個研究項目、策劃展覽,編撰圖錄。主編《皴——中國山水畫的文化符號》、《筆墨留情——丁衍庸與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門生友好的藝緣》等學術圖錄八種。亦參與撰寫《蓋蒂基金會贊助中國書畫線上圖錄》(西雅圖博物館)、《北山汲古:中國書法、碑帖銘刻拓本、中國繪畫》(中大文物館)、《明畫全集•董其昌卷》(浙江大學)等。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獨立策展或聯合策劃十餘個展覽。2018-2019年度獲選為「利榮森紀念訪問學人」,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唐氏東亞藝術中心及藝術博物館訪問學者。


相集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查詢: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電話:3442 2054
電郵:cah@cit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