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港澳學者古代文學研討會圓滿舉辦

2023年5月13日至14日,由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與南京大學文學院聯合舉辦的蘇港澳古代文學研討會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

本次會議得到了「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的資助。會議研討的主題是「文致太平:漢與唐宋的制度和文學」,旨在促進蘇港澳三地在中國古代文學與歷史研究方面的學術交流。與會學者來自南京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樹仁大學、嶺南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高校。

5月13日上午會議開幕,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系主任陳學然教授代表致辭,他提到南京大學文學院歷史悠久,城大中文及歷史學系則比較年輕,相信此次活動一定會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之後,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童嶺教授代表南京大學致辭,他介紹了晚清張之洞、李瑞清等建立南大的努力,並對會議主題的關鍵詞「太平」與「漢‧唐‧宋」做出了初步解讀,同時預祝三地青年學者展開充分的學術交流。

會議以分組報告的形式展開,共舉行了7場分組報告,二十位學者參與報告、評議和綜合討論,內容涵蓋漢魏六朝唐宋各時段。

第一場報告,黃若舜(南京大學)〈「超越體驗」與漢大賦的體式結構:以北大簡《反淫》《七發》為中心〉從北大簡《反淫》和《七發》出發討論了應如何理解漢大賦的體式結構;仲瑤(浙江大學)〈義與命之間:兩漢賦及樂府中的「材木」隱喻與變調〉關注兩漢賦及樂府中「材木」隱喻的「遇合」主題與「求用」內涵;王思豪(澳門大學)〈作為方法的「經集互證」:以漢賦用經為中心〉以「漢賦用經」為中心討論了古代文學的研究方法中的「經集互證」;陳婧(香港理工大學)〈「古詩」是什麼?——以詩文評與選本為中心的遠讀與細讀〉運用數字人文的新興研究方法,力圖梳理「古詩」這一概念在文學史上的意涵流變。

第二場報告,咸曉婷(浙江大學)〈「玄宗賜湖」的經典化與鏡湖景觀隱喻的生成〉以唐至明清越州的代表性景觀「鏡湖」為中心,探討了「玄宗賜湖」的經典化過程;張万民(香港城市大學)〈宋代《詩經》詮釋中的瑞獸想像〉從《詩‧麟之趾》篇漢唐古注與宋注的不同解釋出發,揭示理學不同於古的倫理觀念;黃卓穎(南京師範大學)〈宋代禽言詩:鳥語向人聲的轉譯〉以宋代禽言詩為中心討論其中體現出的詩歌語言與體式革新。

第三場報告,赫兆丰(南京大學)〈論江淹吳興時期異域書寫的特點與詩學定位:兼談知識進入文學寫作的特殊性〉分析江淹吳興時期異域書寫的特點,從江淹的個案中探討了知識進入文學寫作的形態;商海鋒(香港教育大學)〈日僧萬里《天下白》與宋、清兩代蘇軾詩闡釋傳統〉考察日本室町時代「五山僧」萬里集九撰著的東坡抄物《天下白》,討論當中的蘇詩闡釋;吳志廉(香港樹仁大學)〈援張良以救贖:論錢謙益〈呂留侯字說〉兼述呂氏家難〉聚焦錢謙益的〈呂留侯字說〉,分析明清時期「張良」的故事如何被拆解、挪用及重新解讀,並引申討論了明清易代之際呂留良和錢謙益在出處進退方面所面臨的困境。

第四場報告,顧一心(嶺南大學)〈「古」及其修辭權力:一種漢代新興學術典範的修正性發明〉認為西漢後期至東漢的一批學者,借著對「古」這一概念的運用提出了博雅兼通的新學術典範,以此針砭當時制度化的學術體系。劉雅萌(南京大學)〈從「通義」到「正義」:論漢唐經學體制的變革〉指出經學闡釋從「通義」到「正義」,反映了漢至唐經學體制發展的變革,「通義」體現出漢代經學與政治實踐的密切關係,「正義」則是以經書文本為中心的闡釋之學。

第五場報告,胡秋妍(上海師範大學)〈「拍」的概念生成與「依曲拍為句」的倚聲實踐〉考察唐宋音樂文獻、樂舞壁畫及外來燕樂理論之引入,提出唐代節拍的特徵是「拍無定值」。蕭振豪(香港中文大學)〈炎精復:南宋音樂文學中的禮樂與太平〉分析了南宋音樂文學的太平書寫,並指出在此一背景下,姜夔〈聖宋鐃歌吹曲〉、《大樂議》潛藏著對太平的焦慮。

第六場報告,趙庶洋(南京大學)〈試論張說的「文學史書寫」權力:以「初唐四傑」排名事為中心〉從《舊唐書‧楊炯傳》與《朝野僉載》所載初唐四傑排名記載的歧異入手,以張說為案例揭示了史書編撰中文學史書寫權力的運作。凌超(香港城市大學)〈庾信《馬射賦》及碑銘中所見的北周射禮建設與敘述〉通過分析庾信《馬射賦》及其碑銘作品,探討了北周的射禮建設。呂家慧(香港城市大學)〈容告神明:盛事敘事傳統與玄宗朝的典禮頌〉指出玄宗朝典禮頌的盛世敘事繼承了漢人盛世作頌的觀念架構,並提出頌在古代的文體秩序中實處於極高的位置。

第七場報告,馮志弘(香港教育大學)〈宋代詔令中的文學觀念:兼論王言之體與韓、歐、蘇典範的確立〉指出宋代詔令推崇典重溫雅之風,「文質彬彬」、「無尚空言」是北宋詩文革新人物與王言文體均一致肯定的文學追求。劉馳(南京大學)〈體用‧境界‧工夫:「隨物賦形」說新詮與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新範式〉通過分析蘇軾從嘉佑到元符年間的一系列作品闡發新見,指出「隨物賦形」說是建立在蘇軾「通二為一」哲學的基礎之上的,宋代哲學中體用、境界、工夫等概念對於建立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新範式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張維玲(香港理工大學)〈政治史中的古文運動︰以北宋仁宗景佑年間為考察焦點〉澄清傳統的古文運動研究對於歷史事實的扭曲,指出北宋古文運動乃是在批判天書時代(1008-1033)的歷史過程而誕生。

閉幕式由此次研討會的發起人呂家慧博士和黃若舜博士主持。他們對會議的內容進行了簡短的總結,對主辦單位、會務人員以及參會各方表達了誠摯的感謝。同時展望了疫情之後蘇港澳三地學術交流的前景,期盼能延續友誼,獲得更多切磋交流的機會。

研討會網頁及相集

(撰文:陳康濤、馬亦舒)